•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中国区)官方网站

    渐进式退休政策解析及实务建议
    2025.01.14 | Author:Xia LAN, Yaqin XU | Source:Merits & Tree Law Offices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简称“决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于2025年1月1日起生效。就此,关于渐进式退休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5年1月1日,为贯彻落实延迟退休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印发《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弹性退休细则。  
     
    本文旨在根据《决定》、《办法》和《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对渐进式退休政策核心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和总结,就实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提供帮助。
     
     
    渐进式退休政策导致的变化

     

    1、法定退休年龄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由此可见职工退休起码应满足两个条件:1)达到法定退休年龄;2)满足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

     

    关于法定退休年龄,在实行延迟退休之前,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法定退休年龄分别为男性60周岁,女性则据其工作性质区分为:1)管理技术岗女职工55周岁;2)非管理技术岗女职工50周岁。

     

    本次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根据《办法》第一条规定“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63周岁和58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二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55周岁。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具体如下:

     

    职工分类

    出生时间

    法定退休年龄

    变化方式

    男职工

    1964年12月31日前

    60周岁

    保持不变

    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69年12月31日前

    55周岁

    非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74年12月31日前

    50周岁

    男职工

    1965年1月1日至1976年8月31日

    详见《办法》附件延迟退休年龄对照表

    逐步延迟

    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70年1月1日至1981年8月31日

    非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75年1月1日至1984年10月31日

    男职工

    1976年9月1日后

    63周岁

    直接延迟

    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81年9月1日后

    58周岁

    非管理技术岗女职工

    1984年11月1日后

    55周岁

     

    2、退休方式发生变化,可以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
     
    在《办法》公布之前,我国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是严格的,特别是提前退休,需存在特定情形方可提前退休,如发生工伤并经鉴定丧失劳动能力导致退休退职等。而《办法》实施后,结合《暂行办法》第二条和第四条规定,职工可以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要求分别如下:
     
    1、职工可自愿选择提前退休,需至少提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告知所在单位,还应符合相关条件:1) 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2)弹性提前退休最长不得超过3年;3)办理弹性提前退休后,职工实际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即女职工50周岁、55周岁及男职工60周岁。
     
    2、职工与所在单位应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时间等事项,需符合相关条件:1)职工与单位协商一致,而非仅一方同意;2)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3)延迟退休时间确定后,不得再次延长。
     
    例如某男职工,1968年9月出生,法定退休年龄为61周岁,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那么可以在60周岁至61周岁之间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若该职工没有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1周岁时,可以退休;如果所在单位与其协商一致,可以在61周岁至64周岁之间弹性延迟退休。
     
    此外,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应及时办理退休,原则上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弹性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同意
     
    总体来说,在渐进式退休政策体系下,对职工而言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可以选择提前退休,亦可和单位协商一致延迟退休,实际退休年龄不再固定。提前或延迟退休时间最长都不超过3年,且提前退休不得超过原法定退休年龄
     
    3、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增加
     
    根据《办法》第二条规定“从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六个月。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不满最低缴费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通过延长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的办法达到最低缴费年限,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即在不同年度退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会有差异,具体如下:
     

    对应年度

    最低缴费年限

    2029年以前

    15

    2030年至2038年

    (对应年度-2029)*0.5+15

    2039年及之后

    20

     

    《暂行办法》根据弹性退休政策对此规定予以细化,选择弹性提前退休的职工,应达到所选择退休时间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选择弹性延迟退休的职工,应达到其法定退休年龄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

     

     

    渐进式退休政策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1、用人单位应注意对职工的退休管理
     
    因法定退休年龄并不统一,尤其是对于逐步延迟的职工,用人单位需按照《办法》附件延迟退休年龄对照表计算对应其法定退休年龄。考虑到职工可选择提前退休,在职工临近法定退休年龄时,单位应及时了解员工退休意愿,并及时为员工办理退休手续。
     
    如单位和职工协商一致延迟退休的,单位应注意以书面形式与员工明确约定相关权利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即使职工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依法办理弹性延迟退休手续的,延退期间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延续,单位和职工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弹性提前退休告知书示范文本》《弹性延迟退休协议书示范文本》,该两个示范文本主要就弹性提前退休、延迟退休需满足的前提条件、办理时限、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供用人单位参考,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发生。
     
    2、用人单位应注意对于司龄“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员工的保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实践中“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属于特殊保护的劳动者,单位不得以无过错性解除事由、经济性裁员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而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变化是否影响到特殊保护劳动者认定,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意见。
     
    我们理解即使法定退休年龄有所延迟,员工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或与单位协商一致延迟退休,变化的仅是实际退休年龄,而法定退休年龄是不变的,因此该情形的认定未发生实质变化,但该问题仍然值得用人单位随时关注政策的进一步解释。
     
    3、用人单位应关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对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职工和单位之间属于劳务关系,基本不存在争议。但对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尚未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其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实践中存在争议。
     
    而根据《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实践中能否以前述规定认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有待司法实践检验。反之,需注意上述规定并未区分“是否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如果单位聘用已经办理退休、依法享有养老保险待遇的职工,在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单位是否需提供劳动者权益存在不确定性,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明确。

    One-stop legal services, with you every step of the way.

    Subscribe
    *
    *
    *
    *
    *
    *
    Click Refresh
    Business areas that interest you (multiple choices)
    The industry field you are interested in (multiple choices)
    Reminder:
    Submitting this form is considered as your request to receive industry resear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from Zhi De Law Firm.
    Disclaimers:
    The industry resear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you subscribe to do not represent the legal opinions of Zhide Law Firm on relevant issues. If you need legal advice, please consult or seek assistance from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友情链接: